浅谈真功夫和假功夫
中华传统武文化传承数千年,于春秋时代开始分门别派以来,已经形成大小门派130余个,拳种370余种,小拳类1000余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武”所形成的武林文化和江湖文化,则是武文化体系在历史发展与武文化传承中自然形成的表现形式,而且带有很深的历史痕迹。
春秋时代无疑是中华历史中不容忽略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华民族古圣如鬼谷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等,基本都出于那一个时代,诸子百家文化体系也均形成于那一时代,并一直延伸至秦汉时期。在诸子百家文化体系之中,武文化体系也于这一时期渐趋成形,“武道”便是在这一时期,与其他诸如儒学、道学、兵道、谋道、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一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对于“武道”,由于春秋时代的特殊背景,剑是武人非常推崇的武器,因而“剑道”便在那一时期成为最流行的武道代表,有明确文史记载的“剑道”一词,出现在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之中。所以如今有些人误以为剑道是日本武术,实在是大大的错谬。
武道的初生,与兵道(或称“兵家”)是密切相联的,“武为兵生而止于兵”,古代武道精神已经明确“武”的目的是止兵,武者,止戈也,所以武的产生,其最初的目标就是为制止战争、制止兵戈而生,而且在冷兵器时代,武便是主导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只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当热兵器大量产生之后,武在战争中的作用便越来越小,如今,战争已经完全高科技化、网络化,武也只能成为短兵相接时的辅助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已经越来越小。
当武运用于战争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时候,其作用的转化也便引发了战争之外的各类争端,尤其是门派、拳种之间为维护自身的名词与利益,“门户之见”也由此而迅速形成,由此而引发的“江湖恩怨”、“武林纷争”便不可避免。虽然真实的武林与江湖并非像文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名门正派”与“歪门邪道”之间存在水火不容的局面,但是在武道传承上,却又确实存在着极深的门户保护传统,诸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等,一些武林守则和江湖规矩,以及各门各派的门规派律,也都制定得非常严格,尤其是不同门派之间功夫互学有着极其严格的戒律。当然,这些戒律在今天已经相对弱化了,这也算是时代的进步,武人思想的进步。不过同时,由于在武文化体系传承之中存在严重的门户之见,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体武文化体系的完整传承,因而今天的人们对武的认识,几乎已经仅仅局限于对最初级阶层“术”的认识,因而如今的人们对武文化体系的认知,往往也仅限于“武术”。而对于“武术”来说,由于传承规矩的原因,众多实战功夫已经失传,这是至为可惜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新的矛盾也随着时代应运而生,尤其近五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武林界开始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出现恶性争端,这就是关于功夫的“真假”之辩。
真功夫与假功夫之辩,其形成的历史时间并不长,其产生原本只是针对于那些走江湖卖艺的街头艺人,对于真假功夫的评判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真功夫、假把式”,是将真正的武术功能和以表演为主要成分的武术功能加以区分,具备真正武术功能的就是“真功夫”,以表演为主的为“假把式”。但是起初人们并不排斥“假把式”,因为大家都知道那只是一种娱乐,是一种“表演”,所以并没有人去计较它的真假,只是图个乐和而已。
然而,对于“街头卖艺”的武人来说,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砸场子”,一些好事者常常会凭借自己学得的三拳两脚功夫,见到那些“假把式”,总想显露一下自己的功夫,证明自己功夫了得,便故意向卖艺人挑战。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起初的江湖卖艺的武人,并非只会些“假把式”,也是拥有“真功夫”在身的,只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武术传承因素,不能轻易显露自己的真功夫,所以便编排出一些表演性和可观赏性强的“招式”以娱乐大众,希望“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仅仅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但是当他们遭遇到“砸场子”挑衅的时候,尤其是在选择忍让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会显露自家真功夫教训一下故意找茬的人。所以在那一段时期,“假把式”只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真功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人渐渐抛弃了“真功夫”,开始成为专职的“假把式”表演者,于是真、假功夫之辩,也就由此而自然产生,并且迅速扩大到整个武林界。于是在近十年来,对于功夫真、假之争,已经开始进入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一些恶意炒作者,甚至是抱有某种不可告人之目的者,也开始以“武术打假”、“功夫打假”为名,狂妄挑战传统武术,从而在整个武林界,甚至整个社会刮起了一股邪风、歪风,再加上一些“武林人士”自身将“假把式”当成了“真功夫”,肆意宣扬自己“独步武林”的“武术大师”风范,并以此为标名敛财的“技能”,把一个武林搞得乌烟瘴气,这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愤慨。
那么武文化发展到今天,当武文化体系已经被约定俗成的“武术”概念所概括,真功夫、假功夫之辩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究竟何为真功夫、何为假功夫呢?
以我个人的观点,功夫并无真假之分,因为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形态之下,“功夫”的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甄别功夫的真假,而是如何给功夫定位和分类。因为今天的武林界,对于功夫真假的甄别,还仅仅局限于“术”的层面,仅仅以能打或不能打来标定功夫的真假,这只能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不足取。
那么在今天这种社会形态之下,且不谈武文化体系中的武道、武魂、武德、武学,单从最基本层面武术来说,功夫应如何分类呢?
其一,是战。武术的最初功能是始于战争,用于战争,也成于战争,因而对于武术的分类,首先就在于它的战斗力,这也是今天那些借口“打假”者对于功夫评判的惟一标准。传统武术是否有实战能力,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而事实上,如果仅以是否有实战能力来评定传统武术的真假,实在只能说是浅于表象,因为实战仅仅只是传统武术的功能之一,尽管实战占有主要性质,但是它也仅仅只是“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许多人把传统武术是否有“实战能力”作为评判传统武术真假的标准,是不足取的。
其二,是健。武术的健身功能,如今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尤其是如今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低弱的时候,对于健身的意识已经提升到很高的层次,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太极拳的普及,以及所谓的瑜珈的普及,正说明了这一点。许多人都试图通过习武来达到健身的目的,有些人将许多健身武术蔑称为“操”,这不仅是一种偏见,同时也是一种无知。
其三,是养。武道养生功能在近年来已经逐渐为大众所认知,虽然人们的意识还仅限于“武术”层面,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通过修习“武术”,尤其是气功、吐纳、静坐等,能够达到非常明显的养生效果,因而对于武道养生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明显,武道养生也越来越成为大众化形态。不过目前对于武道养生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人还并未完全理解武道养生的真正意义,还需要真正的武道养引领来提升人们对于武道养生真实内涵的理解。
其四,是治。“武医”是整体武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绝大多数传统武术门派、拳种以及一些拳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门派、拳种“秘方”,这些秘方针对各种常见的疾症,有些甚至是专门针对疑难杂症,而且效果往往超出人的想象。武医实际上是武林人士经过长期的摸索,将武术与中医相结合所形成的特殊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只是这种形式长期以来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只能流传于“江湖”,而具备治疗能力的武林人士由于受以“政策”的限制,不敢公开行施其法以救助民众,所以武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好在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武医的作用,从政策层面到民众认知都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相信武医也必将以一种新的形态被社会与民众所接受。
其五,是康复。武术的康复功能自武术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存在,在经历漫长的发展与传承,许多门派、拳种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各种病症、伤残的康复方法,并且一直在实践、运用之中,只是所面临着“治”的同样尴尬问题,但是其功能与效果却是不容否认的。
其六,是演。武术的表演功能应该说是新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带有娱乐性的武术表演在给大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事实上也同样发挥着推动武术发展的作用,尤其是电影这一技术产生之后,通过影像展现功夫的表演功能,让更多的民众在观看表演时认以“武术”这一技艺的存在,对于武术的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比如让西方世界认识到中国功夫的李小龙,也正是通过电影的功夫展示,才“彻底征服”西方,并将Kung 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所以具有演示功能的功夫,也同样是一类“真功夫”。
其七,是技。武术的技能应该说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功能,而且是被社会层面所“认可”的功能,比如各种形式的武术比赛,赛的不是战、健、养、治、康复,参杂着部分演,主要的是技:规定套路、特定技能等。由于这种形式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政府认可度较同,因而是目前最为广泛的武术形态。
其八,是艺。所谓武艺武艺,有武必有艺,而且艺也是武术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只是许多人对“艺”的理解程度不高。事实上,武艺本身的表现形式就非常多,而且其中有许多层面与演还有互通的特点,比如戏曲中的武生,杂技表演中的武逗等,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武艺存在于虚虚实实之间,所谓艺高人胆大,武艺行中隐藏着许多真正的“武林高手”,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武林人士遭受朝廷打压的时候,武艺场便是他们隐身的最好去处。
其九,是修。应该说,武道人修练是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修武之人较之练武之人,其层次、级别、意识、心态等都不可同日而语,练武者起步于术,也往往止步于术,其最高层面也仅仅只是成为“武术大师”。但是修武者起步于学,而成于道,“术”在于修武者来说,只是随手拈的雕虫小技而已。真正具有武道修为的人,其功夫与能力在常人看来,几乎可以用“神话”来形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是如今真正的修武者,已经很难见其踪迹了,而且真正明白修武的,放眼整个武林,知之者也微乎其微,更别说成为一个修武者了、
所以说,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武者其功夫的“真”、或“假”,更不要仅仅因为掌握了一点“术”就以为自己窥见了武的全貌,事实上,今天的绝大多数武者,仅仅只能称为“术士”,距离一个真正的武者还差得很远。尤其是那些靠故弄玄虚获取一些虚名的所谓“武术大师”们,最好反思一下自己对于中华传统武文化体系,哪怕仅仅只是武术层面究竟了解多少,明白多少,掌握多少,如果只是把自己的一点虚名当作炫耀的资本,一副尾大不掉的样子,到处接受他人的追捧,在许多场合也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受人“崇拜”,甚至因为教出一两个“名弟子”(确切地说应该是“名戏子”)便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神态,实在是可笑之至。有道是无知者无畏,对于真、假功夫的评判,其标准不在于其以什么形式展示其功夫的类别,而在于其为人是否重于虚名,是否好于私利。
在“中华真功夫”这一平台上,所有的武林人士,不存在功夫的真假,只有为人之虚实。所有虚伪的人,为虚名妄利而存者,在他身上想要寻找到真功夫,一定很难,因为“真者不虚”。所以我们“寻找真功夫”,不会仅仅限于“术”的高低,而在于所有的武林人士,在武术、武学、武德、武魂、武道上各个阶层的修为,因为真功夫,永远都属于真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