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杰出武林人物传
第四回 太极合梅花螳螂拳 姜庆德创建德明馆
上回书说到老武术家张洪有年逾古稀不让少年,仍然活跃在传统武术的推广、弘扬、参赛、教学等舞台,书写着弹腿拳的传奇。
诗曰:
姜桂同地性本持,庆赏无厌习螳螂。
德明武馆多才俊,功在太极梅花乡。
这一首藏头诗,所说的乃是太极梅花螳螂拳传人姜庆德。
姜庆德,乃是山东烟台市芝罘区人,十一岁拜太极梅花螳螂拳姜化龙徒弟闫学信习武,十七岁拜烟台“二林子”技击传人陈有年习练技击术,后拜崔寿山之孙崔浩习练太极螳螂拳,是为崔浩的大弟子,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六代传承人,德明武馆馆长。
说到这太极梅花螳螂拳,据传为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王郎初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也有人说是与一个叫韩通的比武,总之最终的结局是王郎失败。这王郎哪甘失败?于是苦思破敌之法。一日,王朗坐在树下休息,偶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随手捡起一根草棒划而戏之。那螳螂遭到调戏,便举起又双刀,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王朗不觉心有所动,于是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观察螳螂攻防之法,从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又一日,王朗正在树下练习螳螂之法时,有一猿猴窜出,摄取其衣。王朗一见,急忙追猿猴而欲夺回衣物,然而那猿猴却闪转纵避,令王朗不得近其身。就这样一人一猴追逐许久,那猿猴玩得尽兴了,方才弃其衣而去。王朗回想与猿猴竞逐过程,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角度,从而研创出了猿猴步法。至此,王朗的螳螂拳便得初步形成。
此后,王朗又吸取众家之长处,弥补自家之不足。他把多种拳术的精华,融进了他创编的“螳螂十八凑”套路中,使之在技击手法、劲路诸方面独具风格。这套拳演练起来阴阳分明,上下肢时时旋转、划弧,带有浓厚的“太极”韵味;同时,伴随着上下肢的旋转,两手四面环绕,其招势似朵朵梅花。是故,后人又称之为“梅花螳螂拳”。
这正是:
处处留心皆学问,物物存意尽可师。
万般灵长为我用,道法自然不可欺。
再说当时有一位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这赵珠极为赏识王朗,便将其妹嫁与王朗为妻。王朗见赵珠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加上感其嫁妹之恩,便将自己独创的螳螂拳传授给了赵珠。此时正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武风败坏,王朗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
那赵珠认为如此精妙的拳法若不能流传于世,实在可惜,于是劝说王朗可收忠孝仁义弟子教之,无奈王朗心意已决,发誓终身不收徒、不教拳。赵珠见劝说无效,只好作罢。
其时,因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悬颈煤山,明朝灭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天下易主,赵珠辞官返乡,便将螳螂拳术带回了山东莱阳老家。从此之后,螳螂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断传灭迹。
再说赵珠回到家乡,终是放不下螳螂拳,于是他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其意即为“截”取他拳之招而得。由此,螳螂拳在山东莱阳得以发扬光大。据《莱阳县志》记载:“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这一段记载,可知赵珠之功已是深不可测,举手之间,便令剧盗跌伏,可见其神。
再说莱阳有一位民医,名叫李秉霄,另有一名盗贼,名叫高成。按理此二人一医一盗,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然而世事机巧,这一年深秋,盗贼高成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病危,恰遇李秉霄行医路过。有道是医者仁心,这李秉霄见高成气息奄奄,动了恻隐之心,便将高成救到家中调治。李秉霄从小习医,医术高深,见高成病重,他便亲自配药医治,朝嘘晚问,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将那高成治愈。
那高成虽为盗贼,可谓是盗亦有道,他本就是生逢乱世,无奈从盗,故而心中仍存感恩,因而病愈之后,为报李秉霄救命之恩,便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平生武技尽数传给了李秉霄。从此,这李秉霄也便踏入了武行之门。
此时正值明朝灭亡,赵珠回到原籍。那李秉霄已是以武为业,弃医从武,得知赵珠身怀绝技,便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心中欢喜,也是苦心传授,终使得李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
这李秉霄得到赵珠真传,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于是这“摘要”便成了螳螂的精华,因其杀伤力过强,李秉霄担心所传非人,危害社会,于是告诫弟子,切不可轻易传授。
却说这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名梁学香,乃海阳县榆山夼村人。梁学香其时为李家看护树林,是为李家忠实长工。这梁学香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待李秉霄睡下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
有道是纸包不住火,梁学香偷学武功之事,终是被李秉霄发现。李秉霄见梁学香如果刻苦,很受感动,便打破主仆之份,收梁学香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为一代螳螂拳宗师,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单说梁学香学成之后,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时人称其为“梁铁锤”,在江湖上声名大振。梁学香后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
这梁学香不但精通“螳螂拳”,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之精要融合,创编出“太极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故而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太极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传统,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有史可考的弟子,在烟台地区便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张文清、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
在这众弟子之间,姜化龙为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初学地功拳,因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功艺不足,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便求拜为师,苦练螳螂拳。学成之后,姜化龙便到烟台教拳。
当时,有同县赵格庄名叫宋子德者住在烟台,乃是当时烟台极有权势之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这宋二爷也是好武之人,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
莱阳县由格庄另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这宋子德、李丹伯与姜化龙同为武林名手,通过交往,三人立意拜为结义弟兄,于是互通年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选得良辰吉日,三人燃香叩拜,结为异性兄弟。
此正是:
自古英雄爱英雄,从来豪杰心意通。
桃园结义传佳话,中华武林添神功。
从此以后,此三人亲如手足,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又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另行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此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都走上了最高阶段。
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设场教学。后李丹伯弥留之际,将其侄儿李昆山托付于义弟姜化龙,令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表过不提。
姜化龙离开后不久,宋子德也拜别李丹阳,回到家乡后,设场教拳。时有莱阳县崔疃王玉山、诸陆村的崔寿山等人,先后拜在宋子德门下学艺。
后来,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那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三人,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之下,完整地将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力已是炉火纯青。
却说这三人艺成满师,为博纳众长,决定行走江湖,四处访友,切磋技艺,却是从未遇到过敌手。那李昆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李昆山将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法之中,使得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及内要;枪法之精要,竟能将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察觉,可称是神出鬼没。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三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一时间艺弱者都不敢登台,而李昆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此次比赛。
擂台之上,李昆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其时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昆山的大枪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擂台主考赠他一块金牌匾,匾上为蒋介石所亲书“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
而那王玉山的一双铁拳,抡起来犹如暴风骤雨,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几局过后便已大获全胜。
从此,莱阳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齐名,名扬天下,莱阳螳螂拳也由此兴盛一世。故而论及“梅花螳螂拳”之发展,以及与太极相合相融而成就“太极梅花螳螂拳”之学,实自梁学香而始,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这正是:
先有螳螂继有梅,后有太极相融合。
传人千万行天下,中华武林又一绝。
自此以后,螳螂脉系清晰可考,后辈叠起,名师辈出,分枝众多,远播海内外,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六代传承人姜庆德,是为姜化龙一脉,师承闫学信。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六年,得益于一代名师同于承惠指点双手剑,收益良多。于承惠离世之后,姜庆德传其衣钵,号为于氏双手剑传承人。
公元二千零四年,为应教武所需,创办烟台德明武馆,任馆长、教练。
姜庆德于武术传承教学之间,参加过国内外多次重大武术比赛,均获佳绩,受评为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一级指导员,段位考评员。
公元二千零九年,德明武馆获烟台十大拳坊称号;公元二千零十五年,姜庆德获烟台十大拳师称号。公元二千零十七年,出任烟台太祖长拳分会会长,成为济南双手剑推广中心烟台创始人。
此正是:太极梅花螳螂拳,博采众纳震江湖。中华武林一枝秀,名扬天下广为传。
欲知下一位豪杰是谁,请看第五回:拜名师博采众家长,孙林强创编达摩杖。
首届“中华真功夫”杰出武术人物评选报名工作全面展开
首届“中华真功夫”杰出武术人物评选通知
【《当代杰出武林人物传》正在创作,报名参评,即可入传】
首届“中华真功夫”杰出武术人物评选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