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我国武术理论研究中,不少人把 注意点投向了传统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上来。 如同任何一个新的理论课题一样,总会给研究者留 下一些问题去进一步思考、认识。传统武术与中国 古典哲学的契合究竟是种什么哭系和过程,就是其 中之一。
一、传统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契合的历史 必然
中国古典哲学,从其结构分析,太极阴阳和五 行学说,是其中两大源头,再与三才、四象、八卦 思想互为补成,从而建构起了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框 架。尤其是其中的阴阳学说,它是古典哲学有关世 界万物生成变化理论的关联点,并且由此派生出大 量的范畴,至今仍熠熠闪发着其辩证法的光彩。这 一凭着丰富的体验、玄想和感觉、经验建立起来的 哲学理论,对于天体地理、人事社会具有极大的包 溶性,“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 的纲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作为自然、社会和 人三合一的理论体系,逐步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历 法还是宗教、伦理、艺术等等,没有一样不能从阴 阳五行学说中寻找到各自的理论依据.
这一理论的建立,是电国古代哲人的天才思维 成果.它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也缺乏科学的论 据,但它却是不可证伪的.至少它与当时人们日常 的直观经验不相违背,人们从万物生长、人类繁衍 等日常现象中所得到的感受去体验那恍恍惚惚的真 理。反过来,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似经验主义为致 思途径的华夏古民们,也习惯于用这套理论来阐释 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由它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在 理论上对世间万物的“分类原则”与“联系原则”, 形成了我们这个尼族特殊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我们 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 理学、导引养生学、中医学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然而,这类理论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它们只涉及某一特殊学科领域内的 知识概括、总结,还提不到对客观世界总体的概 括、总结,即它们是“学理”而不是“哲理”。不 过,在这里古典哲学已氨氢成了一切传统学科的理 论模式。为此,我们不妨把这类文化现象称为“哲 学文化”。
作为思维模式,这种哲学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社 会的每一个领域中去,长期以来,它有力地牢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正是在这种文化 土壤和文化氛围中,才能使得传统武术理论和古典 哲学文化这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伴随着传统武术 的发展,这种哲学文化进入武术理论就象进人传统 中医学一样,“则是科学史上的必然现象”。
二、传统武术理论与古代哲学文化相契合的时 间、基本载体与途径
翻开一些武术论著(特别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 内家拳),都有一些运用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对拳理 的阐释。历史地看,这一现象是经历了一个由零碎 到系统、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先秦时期,庄子曾 较早地使用阴阳思想描述过技击制胜之道。“且以 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按照本人的理解,这里的阴阳,仅不过用来代指 “明暗”而巳。当然,有的同志可能会举出越女论 剑中的阴阳论来反驳鄙论.然而,我们将斯言作进 一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这也不过是种非系统的 泛泛之论,还不属于那种“理”的层次,其内容与了后来所谓的“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阴阳观,是 不同的。这种非系统的阴阳一词来论注拳理,似乎 在历史上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明代尚是如 此。如俞大献《剑经》中的“阴阳要转”,“转阴 阳不可太早”,向恺然曾注曰:“掌心向下者为 阴,向上者为阳”。程冲斗的《少林棍法阐宗•总 论》中所说“出乎为阳,收手为阴”,亦同样如此,理论上并无更多的“微言大义”。然进入清代 后,古典哲学文化在武术中的理论层面有了明显更 变,并渐趋系统化。如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记 称其拳理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 有四十九”。显然,此言寓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 了.大约至乾隆时期,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来阐发 拳理已粗成系统。进入民国后,随着一大批旧式文 人对武术理论的研究,此一风气更为大盛,并一直影响至今。下面我们不妨以最具代表性的太极拳理 的形成、发展为线索,来窥视一下其前后变化的大概.
太极拳起于明末。(有关太极拳起源目前尚有 诸说,本文依照唐豪先生等人的观点.)从早期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来分析,它似脱胎子戚继光的 《拳经》歌诀,通篇并无阴阳五行之说,不象后来 某些好事者所信奉的“以河图、洛书为之径,以八卦 九官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 用,创此太极拳术”。直到十八世纪末叶,才由山西人王宗岳爱引宋儒太极学说以述太极拳理,这标 志着传统太极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的最终契合。发 展至民国初期,陈鑫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积十三年寒 署撰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他以太极阴阳五 行学说为主。参以三才、四象,六合、八卦之理,. 又杂合洛书、河图,把拳理与天象、地理、人事融 和一起,从而建构起了一个无比复杂庞大的太极拳 理论体系。使后来研究者莫不奉之为圭桌,在亲身 的习练中去进行某种哲理体验.
从传统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相契合的载体 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深受传统文化润养、熏陶 的知识分子对武术活动的参与和探求。关于这一 点,从以前几位太极拳理论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人物 的身分可以看出.如王宗岳。据《阴符枪谱•序》 所记,他“少时自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 家言无书不读”。尤其是民国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参 与武术活动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这更是近代武术 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我们还必须看到这种契合过程中的另一 个巨大载体一一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隶属于“下位层次文化”的广大普通民众.中国有位哲人曾深刻 指出,一般百姓“每每拿绅士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 想”.长期积淀下来的古典哲学文化经过一番“世 俗化”的整合后,已渗透到了广大民众的整个思维 意识深层中去,因而在他们涉及某些拳理的时候, 也自然借用于它。据清档介绍,乾嘉时民间八卦教 内的八卦拳法中有“上盘、中盘、下盘的话”,究 其文化渊源,即出自传统的天、地、人三才思想。 又如,钞本《少林拳谱》卷六《拳法概论》中也 说,‘阴阳之气,本是一体.„„若不知此,枉费 气力”.
从传统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契合的途径分 析,基本有二条,一条是直接的,一条是间接的. 所谓直接的,即是直接:以古典哲理来阐释拳理。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甲开宗明义所言的“太 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丹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云云,直接源户《易经》理论,特别是宋儒的 理学之说。在形意拳论中,从五行的相生相克而推 衍出五拳的生克之理.
所谓间接的,即是由其他文化领域对古典哲理 的阐发为媒介,然后再影响到武术理论。这种媒介 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中医学,二是传统气功理 论。
传统中医学是对古代阴阳五行学阐发得最为突出的一个文化领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都可 以分为阴阳,可以归类为五行,并且可以通过直接 或间接的关系与自然界构成一个互感的整体,即 “天人合一”,在病理上也以气(太极)一一阴阳 一一五行来解释人的生老病死现象。比如,《黄帝 内径》中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结构:在外体上,上 部属阳,下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内体 而言,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而五脏又可分阴阳, 并以此来配五行。这些反映在中医学中的哲学文 化,为后来的武术理论所接受。
传统气功学,尤其是道家气功学,它运用古典 哲学中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之说,从而建构了 一个体系庞杂的气功理i句体系,气功与武术有各自 的发展脉络,但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气功的实践 和理论对武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实践中或 是把拳术与练气融合一起,或是把练气作为习拳中 的一个附加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气功中的哲理 学说,也就程度不一地流入各家拳理之中,“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也”。象明末清初被视为外 家代表的少林拳,后来也把气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 分,名曰“少林气功”,理论上提出“上气下压, 下气上提。上下会合)阴阳归一”.这与六合八法 拳论中所说:•“调息坎离交,上下中和令”是一致 的,实即出自气功学中的“抽坎补离”以归一体之 说
三、契合对传统武术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及值得 注意的问题
古典哲学文化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及多种的 文化媒介和载体,越来越对当时的武术理论发生影 响、作用,逐步使之形成一个几乎也可与一“天地相 参”的文化理论体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 已。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 行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突”。下面,从三个方面扼要谈谈这种文化契合对传统武术理论所产 生的影响。
在武术的哲学观上,一方面把阴阳学说是作为 “道”来加以认识的,即所谓的“阴不离阻,阳不 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另一方面,又抓住 武术活动中最一般的规律和联系,在阴阳思想的规 范下,在理论上推衍出了武术中的形神、虚实、动 静、刚柔、并合、进退、攻守等一系列概念范畴, 并赋予它们各自的内容.
在武术的人体观上,传统的武术理论接受了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一一即人事与天象、地理同 源、同构、互感的认识观,并又有自己的发展.纵 观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社会观、心性论和伦理观 等等,不难看出,它始终漾溢着浓郁的泛道德色 彩,传统武术是深深打上了这一思想烙印的。在古 代,武术在冷兵战场上被视为是“杀人的勾当”, 以后随着它体育化的过程,则应是健身、强体的方 法。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士把它视为一种道德修 养的手段、途径,而健身强体则下降为第二位,所 谓“艺无德不立”。这与西方的体育观有着明显的 差异。究其渊源,则出于传统哲学文化中那种深厚 的道德伦理观。
传统武术理论在古典哲学文化影响下,终于形 成了一个技击一一健体一一修身同构互补的理论系 统,这是传统武术理论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反过 来,也从一个方面丰富了古典哲学文化的内容。从 其理论的抽象层面看,它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没有被证伪的。年复一年,武林人士也习惯于用这 套理论模式去阐释武术。理论上的模糊性,使它总是能自如地解释本领域的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的奠基人曾说过,自发的唯物主 义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产生于小农经济土壤之中,凭着体验、玄想、感觉和经验逐步积 淀而成的古典哲学理论,有着它时代的局限和理论 缺陷.这在传统武术理论研究中也有充分反映。 比如,民国时期有人在论及形意拳之健身功能 时说,“参阴阳、合造化,欲旋乾转坤,由后天返 先天,保养是气,而使之登于寿域也”;在技击功 能上则大讲什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 阳,阳极生阴”,进而推导出“错综变化,莫可端 倪”。实不知谈拳乎?谈玄乎?又比如,五行的相 生相克理论,在形意拳中也得到了极为机械的对 应。这类玄化式的研究,民国时已遭一些有识之士 的非议,“读了许多关于国术的文章,觉得他们仍然只能是止于谈玄式的讲学,不曾给国术以正确的 解释与评价”.有人更是直接痛斥“凡好谈那一一 技击术一一神而又神、玄乎其玄的人,我认为他就 是邪”.遗憾的是目前仍有人借传统哲学的神光来 作为弘扬其玄妙拳理的工具,实有点野狐参禅的味 道。
传统武术理论的哲学特征,反映了古典哲学文 化的成就。但它本身是“学理”而不是“哲理”。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研究者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以武术辩哲理,以哲理代替学理,从而出 现了研究中的视角偏移。一谈起武术理论,不去思 考武术运动本身的学理问题,而是满足于津津乐道 地仰视着武术背后那圈神秘的光环。更有甚者,乃 不过人云亦云,借着某些辞句来装扮自己,唬弄别 人.犹同明代学子李蛰所描绘的那样:“父师沿袭 而诵之,小子朦胧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 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余论
毋容置疑,古典哲学文化对传统武术的渗透, 在对武术的技术形式发生作用外,又使其在理论上 也具备了这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具有一种难以言 喻的文化魅力。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显 示出了它那独有的文化生命。对这笔武术文化遗 产,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在研究中一定要改变那 种僵化的以“哲理”代替“学理”的现象,应该系 统地研咒一下传统武术本身的哲学内容,如它的人 体生命观,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审美情趣以及训练中的方法论等等,形成对传统武术系统的科 学认识。依笔者看来,这在目前,似乎更具它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转载自网络)
原文网址:http://Xzk0XB_NMVeab2cAUMQBlmn6vkdQqyuiovb9WGh1muiopq3QKiVkVH4kltumOPTBqSxvnd_Tj7FKBwgr1ZJmtyctC4I88KzmTT95GdQ0J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