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的劲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拳种对于劲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它不同的用劲方法。
武术的运动方向,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中瞬息万变的。在武术中,劲与力有它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本质的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诞生于陕西地方的红拳,其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造就了红拳独特的劲力,功架及侧身换膀,拧腰摆胯、扁身远击等运劲方法。
武术中的劲多劲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习练。笔者根据师传及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认识到只要习练者能认真地练好一种劲,其它的劲就一学就会,一说就通,一练就上身。劲在技击时从外表是看不到的,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它能随人的劲力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人不知我劲,我知人之劲。
什么是劲呢?劲是通过人体训练,使人体肌肉组织的迅速收缩而爆发出来的一股弹力,长期的刻苦锻炼,使股肉组织收缩有力,富有张力及韧性,反应极迅速。骨组织的密度和硬度增强了,加上灵巧的动作,在技击时能得心应手地击中对方身体上自已想要攻击的部位,还能够在对方攻击时恰到好处地加以防守和反击。
劲的训练,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征和骨骼、筋腱、股肉的原理结构来习练,使根节、中节、梢节、节节贯通,能听懂对方劲的大小、方向、方位、自己应该反应出相应能制服对方的劲。
有道是:江湖一点诀,点破不值钱。但有的窍门,局外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摸得门径。传统红拳的劲力训练,最主要的就是撑筋拨骨的训练,此功十分重要,它通过伸拨,抽甩、开岔、牵拉、翻转等动作的练习,来提高肌腱与韧带的韧性耐力,大小骨关节的肌腱,使一些与实战技术密切相关的肌腱与韧带就得到有效的训练,为博击发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红拳的劲是怎样训练出来的?首先这种劲在轻松、自然中逐步追求的,在训练方式上,要改变习惯性的胸部紧张、肌肉僵硬而由休松到体松,由体柔到体内经络畅通,在意念的导引下,通过放松肌肉筋骨,求得内劲外发,重创对手使通身之力达于手指,放松还避免了人体主动肌肉与对抗肌肉不协调所产生股肉能量消耗和容易过早疲劳的弊端,所以在练功的时候应该在坚持核心原则的前提下,懂得变通,开拓创新,就是阴阳辩证的问题,习武者如果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
红拳的劲道外柔内刚,突出一个“巧”字,讲究势轻功柔,招圆气顺,用意不用力,以心意为本,钻身贴靠,踩腿审进,它的劲有十几种之多,其主要有抖搂劲、弹劲、合劲、沉劲、整劲、螺旋劲等。
欲使劲力完整统一,应先使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劲由心而起”,强调意念对劲的指挥作用,在训练时,习练者不必求快求猛,而应仔细体会意念,如何引导真气运行与发力同步。习武并不完全靠体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动脑筋、靠悟性、靠坚持不懈的钻研。
对劲的运用要刚柔相济,要使身体内外放松力量内蓄,便随力改变方向,则可体松如棉,达到遇力化解不见力的境界,方法就是用神意调动神经,放松要松到骨髓收缩要收到骨髓,才能产生至刚至柔,刚柔相济的劲来。具体方法是通过站桩、内功、软硬十大盘等劲法,更应该在撑筋、拨骨等功法上下苦功。首先要用特定的动作扩大手臂的根部关节部位,两块肩胛骨之间的缝隙,使这部位的肌腱与韧带得到强化锻炼炼,再有使耻骨联合与坐骨结上的关节缝运动幅度加大,因为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健。通过功法习练,在实践中,使身上有一种区别于力的劲,在放松肌肉、放松骨骼、放松骨髓的情况下,放松使骨骼生长出一种达于皮肉表层的情况下,即无方向,又可沾连对方的一种劲,在剧烈的捕斗中还能随时从各个角度发出劲来,最后就只要在实践经验,战法战术的技巧上进行磨练了。
整个过程很简单,但每个环节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火候把握,练什么东西,应该训练到什么样的火候,就很微妙了。传统红拳训练就是在这些环节中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技法和技巧。使得师父们在授徒的时候,可以不拘一路,因材施教、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肩与胯必须进行长期、科学而严格训练,只有身体的姿势合理,动作协调,意念呼吸协调一致时,发劲才能顺畅,因此平时要努力掌握动作的规范和要领。
习武之心都知道,赢人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灵敏性不是身体内固有的,特别是武术,它完全是靠艰苦地日月苦练磨出来的,并且是在掌握各种技术后才会产生的。
由松静入手,以静练气,以松练体,逐步将显露出外的刚劲,引藏于内。拳廖言道:“轻对轻,全落空。”要以我之重击敌之轻,以我之轻引敌重,以我之空还敌轻。劲力要刚柔相济,阴阳互变,随其势而取,顺势变化,巧妙运用力学原理,利用双方肢体接触合理地使用自己已的劲力,也就是用最省力的劲取得最大的效果。
“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就是说意念一动心一颤四梢皆至,四梢齐蔽内劲即出,劲到制敌取胜只是一下,这就劲的作用。